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的开头四句,直叙作者乘坐小轿任性而适,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或焚香探幽;或品茗开筵,筵席上都是素净之物,以见其是在寺中游览,四句诗紧扣题目中的遍游诸寺。

  “微雨”以下四句,转笔描绘江南五月的自然景色,蒙蒙细雨,时作时停,寺院的小窗,清幽妍丽,四面环山,如坐盆中,山多障日,故少见天日。草木郁郁葱葱,自生自长,苍然一片。苏轼本人对此四句诗很欣赏,自谓“非至吴越,不见此景”(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这四句诗捕捉到了湖州五月的景物特点。

  当诗人登上湖州飞英寺中的飞英塔时,放眼观看大千世界,笔锋陡转,又是一番境界: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阔大的景物。“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二句,写景很有气魄,既写出卞山的山色之佳,又传神地描绘出浮天无岸,烟波浩渺的太湖景象。此二句诗与“微雨”以下四句,都是写景的佳句。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东坡渡江,至仪真,和《游蒋山诗》,寄金陵守王胜之益柔,公(即王安石)亟取读之,至“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乃抚几曰:‘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这就可见王安石对“峰多”两句是如何赞赏了。但这两句的意境,又完全出现在《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的写景名句中。“盆山不见日”与“峰多巧障日”差可比肩,“震泽浮云天”比起“江远欲浮天”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个大手笔,写诗要能放能收。苏轼这首诗,在达到高峰之后,他先插入两句议论,以作收束的过渡,对眼前所见的自然美景,发表了评论,说他既欣赏太湖的那种吐吸江湖、无所不容的深沉大度,又喜爱登高眺远,景象开阔的旷荡。紧接此二句,便以天晚当归作收,却又带出“墟落生晚烟”的晚景来,写景又出一层。最后四句,又写到夜宿寺院的情景,看似累句,实则不然。与道人同对孤灯于古佛、同参夜禅的描写,正是这一日游的一部分。

  这首纪游诗,作者在写景上没有固定的观察点,而是用中国传统画的散点透视之法,不断转换观察点,因此所摄取的景物,也是不断变化的,体现出“遇胜辄流连”的漫游特点,诗人的一日游,是按时间顺序而写,显得很自然,但又时见奇峰拔地而起,六句写景佳句,便是奇崛之处,故能错落有致,平中见奇。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00-401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s.aguanjie.com/20223.html

月夜金陵怀古

月夜金陵怀古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 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 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 台倾鳷鹊观,宫没凤凰楼。 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 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 相关翻译 注释 ⑴苍苍:苍白色。⑵帝王州:指金陵曾为六朝古都。谢眺诗《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⑶列宿:指天上的星宿。⑷霸业大江流:意思是古代的帝王霸业已似江水一般逝去。⑸绝:冲断。⑹驰道:《三辅黄...

【双调】新水令_乐道老来方

【双调】新水令_乐道老来方
朝代:元代 作者:范康 原文: 乐道 老来方知幼时非,急省悟半途之际。明明的添寿算,暗暗的减容仪。白发相催,全不似少年日。 【驻马听】日月如飞,急急光阴如逝水;去年今日,看看故友眼前稀。想藏阄打马都成非,思包商吟咏成何济,何所宜,都不如保全一点元阳气。 【乔牌儿】叹光阴如过隙,百年人旅中寄。被宿生冤债将身累。今日还了他方利己。 【沉醉东风】从教师诗书颇习,参释道性命根...

声声慢(都下与沈尧道同赋别本作北游答曾心传惠诗)

声声慢(都下与沈尧道同赋别本作北游答曾心传惠诗)
朝代:宋代 作者:张炎 原文: 平沙催晓,野水惊寒,遥岑寸碧烟空。万里冰霜,一夜换却西风。晴梢渐无坠叶,撼秋声、都是梧桐。情正远,奈吟湘赋楚,近日偏慵。 客里依然清事,爱窗深帐暖,戏拣香筒。片霎归程,无奈梦与心同。空教故林怨鹤,掩闲门、明月山中。春又小,甚梅花、犹自未逢。 作者介绍 张炎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

行路难·其三

行路难·其三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不要学许由用颍水洗耳,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隐居收养采薇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