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荆轲简析

简析

作者:佚名

  此篇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比如,“提剑出燕京”,写出了荆轲仗剑行侠的英姿;“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更以夸张的笔法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神态。而“登车何时顾”四句,排比而下,一气贯注,更写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直蹈秦邦的勇猛气概。诗中虽没有正面写刺秦王的场面,但从“豪主正怔营”一句,可以想见荆轲拔刀行刺之时那股令风云变色的虎威。

  这首诗还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这是颇具眼力的。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s.aguanjie.com/18744.html

九日

九日
朝代:明代 作者:文森 原文: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三年过去,庭院里的菊花依旧在重阳盛开,可惜我此时身在异乡为 异客。哪里想到今日独自饮酒,只能对着故乡的菊花把盏,极目远眺,远处的云仿佛和树连到了一起。天气开始转寒,大雁结队南迁。重阳之时独自登高,心中感慨万千。放眼望去都是陌...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阳。3.依:依傍。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 ...

陶者

陶者
朝代:宋代 作者:梅尧臣 原文: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烧瓦工人成天挖呀挖,门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注释⑴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⑵陶:同“掏”,指挖土烧瓦。⑶无片瓦:没有一片瓦。⑷沾:同“沾”。⑸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大厦:高大的屋...

太平洋遇雨

太平洋遇雨
朝代:清代 作者:梁启超 原文: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相关赏析 赏析 诗作于戊戌政变后一年由日赴美途中。船行太平洋上,大雨倾盆,作者遂即景抒情。前句通过“纵横”、“二洲”,写出雨量之大,雨势之猛。次句在写景中加以夸张与想象。眼前大雨巨浪,使他产生联想:它似将荡涤天地间的污浊而后东流。言为心声,故“浪淘”两字,表现出作者渴望驱除现实中黑暗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