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关于此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s.aguanjie.com/18081.html

杂剧·温太真玉镜台

杂剧·温太真玉镜台
朝代:元代 作者:关汉卿 原文: 第一折 (老旦扮夫人引梅香上,诗云)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日。生女不生男,门户凭谁立?老身姓温,夫主姓刘,早年辞世。别无儿男,止生得一个女儿,小字倩英。年长一十八岁,未曾许聘他人。夫主在日,教孩儿读书,老身如今待教他写字扶琴,只是无个好明师。我有个侄儿温峤,见任翰林学士,今将老身子母搬取来京旧宅居住,说道要来拜望老身。梅香。门首觑者,只等学士来时...

题战岛僧居(在江之心)

题战岛僧居(在江之心)
朝代:唐代 作者:杜荀鹤 原文: 师爱无尘地,江心岛上居。接船求化惯,登陆赴斋疏。 载土春栽树,抛生日餧鱼。入云萧帝寺,毕竟欲何如。 作者介绍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贺 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战争的乌云翻滚而来,像是要把城楼压垮;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抵达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

【正宫】醉太平_伤春烟消宝

【正宫】醉太平_伤春烟消宝
朝代:元代 作者:张可久 原文: 伤春 烟消宝鸭,字篆银蜗,伤春心事付琵琶,误平康过马。玉容泪湿鸳鸯帕,红绒再冷秋千架,金壶水换牡丹花,等他来看咱。 金华山中 金华洞冷,铁笛风生。寻真何处寄闲情?小桃源暮景。数枝黄菊勾诗兴,一川红叶迷仙径,四山白月共秋声,诗翁醉醒。 登卧龙山 黄庭小楷,白苎新栽,一篇闲赋写秋怀,上越王古台。半天虹雨残云载,几家渔网斜阳晒,孤村酒市野花开,长吟去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