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鸿雁》一的主题,历来看法不一。《毛诗序》云:“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朱熹《诗集传》云:“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云:“使者承命安集流民”,“费尽辛苦,民不能知,颇有烦言,感而作此。”细究诗意,朱熹之说近于诗情。《毛诗序》以为是赞美宣王能安置流民,是因为同《车攻》、《吉日》、《庭燎》等诗排在一起。

  这是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全诗三章,每章均以“鸿雁”起兴,并借以自喻。首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广泛,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振翅高飞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感叹中包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次章承接上章,具体描写流民服劳役筑墙的情景。鸿雁聚集泽中,象征着流民在工地上集体劳作,协同筑起很多堵高墙,然而自己却无安身之地。“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发问,道出了流民心中的不平和愤慨。末章写流民悲哀作歌,诉说悲惨的命运,反而遭到那些贵族富人的嘲弄和讥笑。大雁一声声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鸣,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了心中的怨愤。

  这首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韵调谐畅,虽是一首抒情诗,但又兼有叙事、议论的成份。然而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每章开头都以鸿雁起兴,不仅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且兼有比义。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所以以之起兴,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全诗三章根据所述内容的不同,或是兴而比,或是比而兴。一章以鸿雁振羽高飞兴流民远行的劬劳,二章以鸿雁集于泽中,兴流民聚集一处筑墙。这两章都是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味。第三章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是比中含兴。比兴意蕴的交融渗透,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由于此诗贴切的喻意,以后“哀鸿”、“鸿雁”即成了苦难流民的代名词。

  另外,此诗每章所写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首章写出行野外,次章写工地筑墙,末章表述哀怨,内容逐层展开,主题得到了升华。再加上“鸿雁”、“劬劳”等词在诗中反覆出现,形成了重章叠唱的特点,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s.aguanjie.com/17917.html

山房春事二首

山房春事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岑参 原文: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相关翻译 译文 风和日丽,满目荡漾着春天的色彩,天气回暖,蝴蝶和蜜蜂也开始忙碌起来,不时厅房飞进飞出。道旁低一点的杨柳枝条新牙初发,轻拂着路人的衣襟,春风携带片片花瓣飘进窗内,散落在桌案之上。曾诗酒风流的梁园笼罩着暮色...

悼诗

悼诗
朝代:唐代 作者:李煜 原文: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雨深秋寂莫,愁引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濛眼上花。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作者介绍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

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朝代:唐代 作者:窦巩 原文: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水面上薄烟散去,远远望见岸边许多户人家,在这美丽的春天,却没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独自纵马游览,马蹄踏着路上的泥里有一半裹着花瓣。注释寒食:即寒食节,清明前一二天。宇文籍:从诗的内容看应是作者的一位友人。见:现,显露。 相关赏析 简析 此诗描绘了襄阳城...

出自蓟北门行

出自蓟北门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 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 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兵威冲绝漠,杀气凌穹苍。 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 途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 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胡虏横行于北方,胡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