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代:清代
作者:朱彝尊
原文:
小溪澄,小桥横,小小坟前松柏声。
碧云停,碧云停,凝想往时,香车油壁轻。
溪流飞遍红襟鸟,桥头生遍红心草。
雨初晴,雨初晴,寒食落花,青骢不忍行。
作者介绍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
赏析
作者:佚名
愁苦之写,后来居上。这除了艺术的成熟及积累诸因素外,重要的是感受的深化,而感受的深化又表现着才士境遇困顿的现象的加剧。所以,沿流溯讨“士”的发自心底的哀叹,能清晰地了解封建社会日益衰朽而心灵压抑愈烈的轨迹。此词所表现的衰世漂泊的凄苦,具有浓重的世纪末情调。警策之句是“化了浮萍也是愁”,这表达的是一种窘迫无路、无法解脱痛苦的极致语。作者心头的凄苦能得化解则尚存生机,还有转机。无以化解,即使转化了仍是愁境甚或更见愁苦,那就不能有什么生趣。结局是一段无异,也不必继续飘泊天涯了。这末两句有回环之势寓于平易语中:飞絮是愁,浮萍是愁,飘荡或衰落,形态虽异,终端一致。在作者看来,飘泊多苦,前途无望,际遇难免,迟“化”不如早“化”,早“化”或还略胜迟“化”,可省却跋涉、遭人摆布之苦。陈廷焯《白雨斋话》卷五说得准确:“鹿潭穷愁潦倒,抑郁以终,悲愤慷慨,一发于词,如《卜算子》云云,何其凄怨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