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女谣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人以平易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恬静闲雅的巴女放牛图。“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写的是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烟霭四起,江上菱叶铺展,随波轻漾,一个天真伶俐的巴江女孩,骑在牛背上面,亢声唱着山歌,沿着江边弯弯曲曲的小路慢慢悠悠地回转家去。如此山乡风味,极其清新动人。

  下两句:“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纯然是小孩儿天真幼稚的说话口气,像是骑在牛背上的小女孩对于旁人的一段答话。这时天色渐渐晚了,可是这个顽皮的小家伙还是一个劲地歪在牛背上面唱歌,听任牛儿不紧不忙地踱步。路旁好心的人催促她快些回家:要不,待会儿天黑下来,要找不到家门了!不料这个俏皮的女孩居然不以为然地说道:我才不害怕呢!只要看见伸出木槿篱笆外面的大大的芭蕉叶子,那就是我的家了!木槿入夏开华,花有红、白、紫等色,本是川江一带农家住房四周通常的景物,根本不能以之当作辨认的标志。小女孩这番自作聪明的回话,正像幼小的孩子一本正经地告诉人们“我家爷爷是长胡子的”一样的引人发笑。诗中这一逗人启颜的结句,对于描绘人物的言语神情,起了画龙点睛的妙用。

  古人说:“诗是有声画。”这首小诗就是如此。因为它不但有形、有景,有丰富的色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芭蕉的新绿和竹篙上紫、白相间的槿花),而且还有姑娘清脆的歌声。《竹枝词》是流行在巴渝一带的民歌,从诗人刘禹锡的仿作来看,讴歌天真纯洁的爱情是它的基本内容。从此诗中可以想见,这位巴女正是在纵情歌唱着她青春的情怀,这从“藕丝菱叶”似乎也能得到一点暗示。而且,妙就妙在她是骑在牛背上,一路走一路唱着,像移动的电影镜头一般,慢慢地把读者的视线引向空阔的远方。“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使整首诗充满乐观开朗的气息,给予读者一种健康的美的享受。

  这是于鹄采用民谣体裁写的一篇诗作,词句平易通俗,富有生活气息,反映了川江农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恬静生活的一个侧面,读来饶有隽永动人的天然情趣。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24-725 .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s.aguanjie.com/9581.html

满江红(送徐换斡衡仲之官三山,时马叔会侍郎帅闽辛弃疾)

满江红(送徐换斡衡仲之官三山,时马叔会侍郎帅闽辛弃疾)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绝代佳人,曾一笑、倾城倾国。休更叹、旧时清镜,而今华发。明日伏波堂上客,老当益壮翁应说。恨苦遭、邓禹笑人来,长寂寂。 诗酒社,江山笔。松菊径,云烟屐。怕一觞一咏,风流弦绝。我梦横江孤鹤去,觉来却与君相别。记功名、万里要吾身,佳眠食。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

夕阳楼

夕阳楼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人的一生总是非常多的波折,花明柳暗之事让人兴起无限愁绪,就像尽力登上很高的城楼才发现更高的楼还在前方。仰望天空,万里寂寥,只有一只孤雁在夕阳余光的映照下孑然飞去,但到了这个时候,忽然才顿悟自己的身世原来也和这秋日的孤雁一样孑然无助。注释『在荥阳,是所知今遂...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月儿,你哪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

九日

九日
朝代:明代 作者:文森 原文: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三年过去,庭院里的菊花依旧在重阳盛开,可惜我此时身在异乡为 异客。哪里想到今日独自饮酒,只能对着故乡的菊花把盏,极目远眺,远处的云仿佛和树连到了一起。天气开始转寒,大雁结队南迁。重阳之时独自登高,心中感慨万千。放眼望去都是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