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朝代:明代

作者:王世贞

原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

相关赏析

评价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逆平常观点而提出这样一个看法:“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

赏析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十五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完璧归赵”,直到后来,人们仍然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赞赏有加。然而,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进...

作者介绍

王世贞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 https://gs.aguanjie.com/67.html

长相思·花似伊

长相思·花似伊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相关赏析 赏析 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山而生愁。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

【越调】黄蔷薇过庆元贞

【越调】黄蔷薇过庆元贞
朝代:元代 作者:顾德润 原文: 御水流红叶 步秋香径晚,怨翠阁衾寒。笑把霜枫叶拣,写罢衷情兴懒。 几年月冷倚阑干,半生花落盼天颜,九重云锁隔巫山。休看作等闲,好去到人间。 又 止观光上国,近守御宫闱。霜染丹枫散绮,叶坠金沟泛水。 凤城春色醉玻璃,龙香墨迹璨珠玑,鸾交天配选簪笄。宫妃直恁痴,题怨寄他准。 ...

采桑子

采桑子
朝代:宋代 作者:晏殊 原文: 春风不负东君信,遍拆群芳。燕子双双。依旧衔泥入杏梁。 须知一盏花前酒。占得韶光。莫话匆忙。梦里浮生足断肠。 作者介绍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

西湖杂诗五首

西湖杂诗五首
朝代:清代 作者:黄任 原文: 其一 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 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其二 画罗纨扇总如云,细草新泥簇蝶裙。 孤愤何关儿女事,踏青争上岳王坟! 其三 鱼羹宋嫂六桥无,原是樊楼旧酒垆。 宣索可怜停玉食,官家和泪话东都。 其四 梅花亦作黍离看,野水荒坟绕一湾。 肠断黄金台下客,更传天语到孤山。 其五 珠襦玉匣出昭陵,杜宇斜阳不可听。 千树桃花万条柳,六桥无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