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及楚人平

朝代:先秦

作者:公羊高

原文: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
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鲁国以外的诸侯之间讲和,《春秋》都不记载;这次楚宋两国讲和,为什么破例记载呢?这是因为赞扬这次讲和,出于两国大夫的主动。为什么要赞扬两国大夫的主动?楚庄王围攻宋国,军队只剩下七天的口粮。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只好回去了。于是派司马子反登上土堙,窥探宋国都城的情况。宋国的华...

相关赏析

读解

本篇解释《春秋》“宋人及楚人平”一句。这六字,有褒有贬。褒扬华元和子反两位大夫以诚相待主动讲和,减轻了宋楚两国的战祸。贬的是两人超越君权自作主张,背着国君讲和。此例一开,君权就危险了。文章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通篇全用对话口气,重复之中又有变化,颇为传神。文章在于揭示所谓“春秋笔...

作者介绍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旧题《春秋公羊传》的作者。战国时齐国人。相传是子夏(卜商)的弟子,治《春秋》,传于公羊平。《春秋公羊传》最初仅有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及齐人胡母生,才“著于竹帛”,流传于世。《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着重阐释《春秋》之“微言”、“大义”,史事记载较简略。...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宋人及楚人平 | https://gs.aguanjie.com/5122.html

【正宫】黑漆弩_晚泊采石

【正宫】黑漆弩_晚泊采石
朝代:元代 作者:卢挚 原文: 晚泊采石,醉歌田不伐【黑漆弩】,因次其韵,寄蒋长卿佥司、刘芜湖巨川。 湖南长忆嵩南住,只怕失约了巢父。舣归舟唤醒湖光,听我篷窗春雨。故人倾倒襟期,我亦载愁东去。记朝来黯别江滨,又弭棹蛾眉晚处。 作者介绍 卢挚 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5年(1268)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

蝶恋花·出塞

蝶恋花·出塞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古往今来,山河之上不会存在永久的界限。角声中,牧民频繁的在这片土地上来来去去。而这其间触目的荒凉,谁能说的清?唯有西风肆意吹着那苍老的丹枫。这片土地上留下的那些幽怨之情应是无...

台山杂咏

台山杂咏
朝代:元代 作者:元好问 原文: 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 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呼号。 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 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相关翻译 注释 这句说站在五台山向北望去,天显得很低,而五台山的五个山顶却显得更高了。灵鳌:神龟。古代神话传说,渤海之东有大壑,下深无底,中有五仙山(...

东坡

东坡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参考翻译 译文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参考赏析 赏析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