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新解

新解

作者:佚名

  愚公移山的故事发生在王屋山,王屋山上有王屋乡,王屋乡里有愚公村,而愚公村便是传说中愚公的故乡。  出济源市区,西行35公里便是王屋乡。

  沿济邵(邵原镇为济源市最西的一个镇)公路西行,王屋山的俊秀挺拔与山势陡峭尽入眼中,不由得感慨王屋乡之偏远及王屋乡人出行的诸多不便,由此更明白老愚公在年且九十之际,扣石垦壤,要移走太行、王屋二山愿望之迫切。

  眼前的济邵公路,双向两车道,虽随山势变化而曲折弯转,但路面十分平坦。一路西行,公路两边的防护林连绵不断,风景秀丽。

  同行的赵公文不断感慨,感叹这条道路的贯通给愚公后人带来的巨大变化。

  赵公文是济源市记者协会秘书长,老家在济源市西的邵原镇,距市区55公里,他对济邵公路开通前后山区的变化感受最深:“我1986年离开邵原镇,在这之前,从邵原镇到市区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我父亲那时候是村支书,每次到县里开会都要在山上走100多里。村民养些猪、羊也卖不出去,贫穷落后是自然的。”

  1987年,济邵公路修成。1997年、2000年,济邵公路两次大修,扩整路面,济源西部的几个乡镇彻底告别了交通闭塞的落后状况。  40分钟后,汽车停靠在王屋乡愚公村村口。正对村口的是愚公移山纪念广场,广场高高的平台上立着巨大的愚公移山群雕,老愚公左手叉腰,右肩荷锄,正对着愚公村村口蜿蜒而来的柏油公路。

  相隔两千年后,愚公出山的梦终于圆了。

  愚公移山,若是象征性地去理解,把山比喻为毒瘤般的人事物的话,则值得学习其精神,否则不敢苟同了。愚公移山,从头到尾就是表现了愚公的愚不可及以及不听智叟的劝说而进行的一番巧辩罢了。大自然有其天地之造化,人力亦有圆润之道可以为之。人生短暂如蜉蝣一瞬,面对一些情况实是可以绕道而行,或迁移便可。比如愚公以及乡民,生在大山之中,本身就不便于交通行走,在这个情况下完全可以举村而迁,住到大山外面的平坦之地岂不是更好,这样既省力又省时,而且没有破坏自然,这何其不是智者之道?把宝贵的时间让自己与子孙都浪费在移山之中,岂不是莫大的悲哀?好在现在的政策是有“移民”一说,没有生搬硬套。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s.aguanjie.com/18197.html

点绛唇·感兴

点绛唇·感兴
朝代:宋代 作者:王禹偁 原文: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栏 通:阑)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雨绵绵,恨意难消,云层层,愁绪堆积,江南景色,依旧被称为上好美丽。水边村落,湖畔渔市,袅袅升起一缕孤零零的炊烟,那么淡,那么细。一行长途跋涉的鸿雁,在那水天相连的遥远的天际,远远望去,款款飞行,好似列队首尾连...

广寒秋(寓鹊桥仙)

广寒秋(寓鹊桥仙)
朝代:宋代 作者:张辑 原文: 杯行将半,月来犹未,潇洒水亭无暑。清宵数客一阑秋,对冰雪、荷花似语。 雄边台上,文游台上,咫尺红云容与。天风吹送广寒秋,正画舸、湖光佳处。 作者介绍 张辑 张辑(生卒年不详)字宗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张辑有《沁园春》(今泽先生)词,自序云:“矛顷游庐山,爱之,归结屋马蹄山中,以庐山书堂为扁,包日庵作记,见称庐山道人,盖援涪翁山谷例。黄叔豹谓矛居鄱...

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版本一) 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 此日楼台鼎鼐,他时剑履山河。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版本二) 相关翻译 注释 ①尊俎:酒器,代指宴席。刘向《新序》说:“夫不出于尊俎之间,而知千...

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

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
朝代:宋代 作者:刘仙伦 原文: 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罗带轻分。杏花时节雨纷纷。山绕孤村。水绕孤村。 更没心情共酒尊。春衫香满,空有啼痕。一般离思两销魂。马上黄昏。楼上黄昏。 相关赏析 赏析 起笔写“唱到阳关第四声”,即唱到“劝君更尽一杯酒”既没有写情,也没有写景,而情与景近在眼前:景是离别之景,情是伤离别之情。没有直接写出,却让人接下来就有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别绪。“罗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