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丘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旄丘》一的主旨,历来歧见颇多。《毛诗序》及郑笺等以为是黎臣责卫之作,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篇与《邶风·式微》均是黎臣劝君归国之作,牟应震《毛诗质疑》、高亨《诗经今注》等据《左传》所载史事以为是卫臣或黎臣责晋之作,而魏源《诗序集义》一仍三家诗说,认为是黎庄夫人所作,余冠英《诗经选译》认为此篇是弃妇诗,袁梅《诗经译注》认为是女子思念爱人之作,邓荃《诗经国风译注》、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却认为是兵士登高怀乡之作。《旄丘》一诗的主旨以责卫说为切合诗意。

  此诗脉络清晰,递进有序,《诗经传说汇纂》引朱公迁所谓“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讽之,四章直责之”,将其篇章结构说得清清楚楚。诗一开头,借物起兴。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常常登上旄丘,翘首等待援兵,但时序变迁,援兵迟迟不至,不免暗自奇怪。不过由于要借卫国救援收复祖国,心存奢望故而尚未产生怨恨之意。第二章紧承上章“何多日兮”而来,用宽笔稍加顿挫,“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黎臣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卫国出兵缓慢的原因:或者是等待盟军一同前往,或者是有其他缘故,暂时不能发兵;用赋法代为解说,曲尽人情。第三章“狐裘蒙戎”一句紧扣上两章,说明自己客居已久而“匪车不东”。黎臣已经有所觉悟,“我有亡国之状,而彼无悯恤之意,我有恢复之念,而彼无拯救之心”(《诗经传说汇纂》引邹泉语),知道卫国无意救援,并非是在等盟军,或者有其他缘故。因幻想破灭,救援无望,故稍加讽谕。第四章用赋法着意对比,黎臣丧亡流离,衣衫破弊,寄居他国,凄凉萧索,而卫国群臣非但毫无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观,趾高气扬。通过双方服饰、神情、心态的比较,黎臣彻底痛悟,不禁深感心寒,于是便直斥卫国君臣。

  全诗结构明晰,艺术手法巧妙,或铺陈,或对比,情景如画。从风格上来看,全诗基调优柔敦厚,感情缠绵凄惋,曲折感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前半哀音曼响,后半变徽流商。”诚为探骊得珠之言。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s.aguanjie.com/17843.html

古风二首 / 悯农二首

古风二首 / 悯农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绅 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谁又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

立春日感怀

立春日感怀
朝代:明代 作者:于谦 原文: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年年过去,白头发不断添新,戎马匆匆里,又一个春天来临。为了什么事长久留我在边塞?岁月太无情,年纪从来不饶人。念念不忘是一片忠心报祖国,想起尊亲来便不禁双泪直淋。孤独的情怀激动得难以排遣,就凑...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原文: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

残菊

残菊
朝代:清代 作者:曹雪芹 原文: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相关翻译 注释 ⑴倾欹:指菊倾侧歪斜。⑵小雪:立冬以后的一个节气。⑶余香:实即“余瓣”。淡泊:指颜色暗淡不鲜。⑷离披:亦作“披离”,散乱的样子。⑸知再会:“不知能否再见”的意思。秋风:《红楼梦》程高本作“秋分”,指季节说,两者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