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祭祀性质

祭祀性质

作者:佚名

  《九歌》具有浓厚的宗教祭祀性质。王逸《楚辞章句》说:“《九歌》者,屈原所为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作《九歌》之曲”楚国沅、湘之间“信鬼而好祠”,与同期的中原相比,其祭祀方式具有更强的原始色彩。所以,尽管楚辞《九歌》经过屈原加工,但其民间祭祀痕迹尚可看出。其中巫师装扮的各位富有个性的神灵,都同中原一带官方的祭祀乐舞有明显差异。历代史书大都对楚地巫风有过记载。《汉书·地理志》云:“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信巫鬼,重淫祀。”而在“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原地带,对于鬼神则是“敬而远之”。这些记载体现了楚国同中原一带在对待鬼神态度上的差异。中原文明成熟较早,宗教祭祀与王权的政治理想结合较紧,尤其是经过西周礼乐洗礼之后,其原始色彩更加淡化。《论语·先进》中记载,子路向孔子询问鬼神之事,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种态度说明了儒家的治世态度,这种态度也典型地代表了北方中原一带的宗教观。楚地祭祀形式则因其浓厚的巫风而保留了更多原始遗风。《隋书·地理志》云:“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所以,《九歌》是在楚地巫风大背景下的产物。

  闻一多曾将《九歌》“悬解”为一出大型歌舞剧,对我们研究《九歌》的戏剧因素颇有启发。《九歌》中虽然具有娱乐与扮演因素,而且某些篇章可构成一定情节,但并非所祭祀的每位神灵之间都有必然联系,整个《九歌》并未能构成完整的情节。巫师们时而扮神、时而媚神,其目的还是为了迎请神灵莅临祭坛、获得神灵的福佑,而非为了单纯的表演,故还不能将《九歌》看作一部完整的歌舞剧。另外,《九歌》虽然是在祭祀歌乐基础上加工改编的,但屈原的文学化创作也不能排斥。现存的《九歌》主要以文学作品形式出现,是骚体歌。研究《九歌》的戏剧因素,不能停留于《九歌》本身,应当透过《九歌》,看此类形式在民间祭祀过程中的娱乐和扮演行为。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s.aguanjie.com/17648.html

调笑

调笑
朝代:宋代 作者:毛滂 原文: 心醉双翠翘。西厢月冷蒙花雾。落霞零乱墙东树。此夜灵犀已暗通,玉环寄恨人何处。 何处。长安路。不记墙东花拂树。瑶琴理罢霓裳谱。依旧月窗风户。薄情年少如飞絮。梦逐玉环西去。 作者介绍 毛滂 毛滂,字泽民,衢州江山人,约生于嘉佑六年(1061),卒于宣和末年。有《东堂集》十卷和《东堂词》一卷传世。...

【中吕】山坡羊 书怀示友人

【中吕】山坡羊 书怀示友人
朝代:元代 作者:汤舜民 原文: 田园荒废,箕裘陵替,桃源有路难寻觅。典鹑衣,举螺杯,毛陶醉了囫囵睡,啼鸟一声惊觉起。悲,也未知;喜,也未知。 二  驱驰何甚,乖离忒恁,风波犹自连头浸。自沉吟,莫追寻,田文近日多门禁,炎凉本来一寸心。亲,也自恁;疏,也自恁。 三  长江东注,夕阳西没,流光容易抛人去。莫嗟吁,任揶揄,老天还有安排处,踽踽客窗无伴侣。酒,花外沽;琴,...

【双调】沉醉东风_湖上晚眺林

【双调】沉醉东风_湖上晚眺林
朝代:元代 作者:张可久 原文: 湖上晚眺 林君复先生故居,苏子瞻学士西湖。六月天,孤山路,载笙歌画船无数。万顷玻璃浸玉壶,夕阳外荷花带雨。 晚春席上 客坐松根看水,鹤来庭下观棋。小砚香,残红坠,竹珊珊野亭交翠。相伴闲云出岫迟,题诗在呼猿洞里。 作者介绍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

吟剑

吟剑
朝代:清代 作者:洪秀全 原文: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东南西北效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 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手拿宝剑,平定万里江山;四海一家,共享道德的涵养。捉尽妖魔,全给打进地狱;汉奸逆贼,也不让一个漏网。四方中外,都来接受教化,日月星辰,一齐为胜利歌唱。天王号令,光明普照世界;太平一统,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