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 / 两小儿辩斗教案建议

教案建议

作者:佚名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大修订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破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教师〗根据“温故而知新”的古训,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学生〗背诵诗词,并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设计意图]

  构成文言文主体的汉字与现代文的字意有近似之处。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对学好课文充满信心。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教师〗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学习疑难的方法。

  〖学生〗根据各自已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教师〗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学生〗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教师〗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学生〗复述故事。

  〖教师〗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学生〗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教师〗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师生同步〗借助画面为竹简样式的媒体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设计意图]

  “千里之行”是喻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而“始于足下”是指以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在教师的“陪伴”下,学生动口、动脑,自我磨练诵读古文的能力,同时也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教师〗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教师〗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学生〗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设计意图]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从而明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机动环节)

  四、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1.解开“辩日”之谜。

  〖教师〗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学生〗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教师〗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学生〗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设计意图]

  教学中为体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精心组织“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之中使学生悟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 “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

  〖师生同步〗进行高效的思维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味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它始于“辩日”,但期盼孩子们能超越“辩日”水平。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s.aguanjie.com/17639.html

忆秦娥(元夕)

忆秦娥(元夕)
朝代:宋代 作者:张孝祥 原文: 元宵节。凤楼相对鳌山结。鳌山结。香尘随步。柳梢微月。 多情又把珠帘揭。游人不放笙歌歇。笙歌歇。晓烟轻散,帝城宫阙。 作者介绍 张孝祥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原文: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

南乡子·端午

南乡子·端午
朝代:宋代 作者:李之仪 原文: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端午佳节的黄昏被绵绵小雨浸润,我寂落的独自轻掩门扉。梁间的燕子带着它的雏鸟全都离开了,面对如此冷清的雨夜怎不让人黯然销魂,只能徒劳的向梁间寻觅燕子往日栖息的痕迹,怀念一下往日热闹欢欣的时光...

行香子(述怀)

行香子(述怀)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