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元夕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前二句,写来自各地的伶人粉墨登场,表演周宪王朱有炖的杂剧。中山少男、郑燕少女都善演戏曲,说明当时杂剧传布的盛况。中“倚新妆”、“独擅场”应是互文见义。朱有炖的杂剧在体制上基本打破了元杂剧四折一本加一人主唱的成法,经常出现合唱、轮唱,甚至旦唱南曲、末唱北曲或二人对唱等形式,并且他的剧作曲词流畅,音律和谐,着重歌舞,便于演出,所以尽管他的戏内容上无甚可取,却能广为传唱。少年男女争扮周宪王剧中人物,使我们对当时剧界的风气颇有所领会。而汴京作为古时都会,在历受金元劫难之后,经明初的休养生息而恢复生机,重现繁华,其民俗风情,也通过这两句表露出来。

  第三句是前二句的拓展。实际上本文前面说到的表演朱有炖的杂剧,至此才正式点出。春乐府,是指朱氏杂剧中点缀太平盛世的“庆贺剧”或宣扬女子守贞的“节义剧”。自宋元以来,乐府常作为词曲的别名,朱有炖的杂剧、散曲集便称《诚斋乐府》。“齐唱”二字,刻意渲染出元宵欢庆,万民同乐的情景,给人的感觉是舞台上伶人的演唱与舞台下观众的和唱一起进行,场面肯定是热闹之极。最后一句笔锋一宕,写起了戏曲表演场地旁金梁桥外的夜景。“月如霜”之清冷幽静,与前面所描绘的欢庆热闹情景似乎不相吻合,然而这一句实际上却是诗人的神来之笔,以淡墨衬浓彩,余韵宛转,余味曲包,深得唐人竹枝词之妙。“月如霜”令人想起苏东坡《蝶恋花·密州上元》词“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数语,二者都写元宵,李诗、苏词中“明月如霜”的意象实有相通处。我们不妨认为:正月十五的团圞明月是喜庆的象征。“明月如霜”的意象,正体现了“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期望人世美好事物永存的普遍心理。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s.aguanjie.com/16043.html

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

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
朝代:宋代 作者:张先 原文: 缭墙重院,时闻有、啼莺到。绣被掩余寒,画幕明新晓。朱槛连空阔,飞絮无多少。径莎平,池水渺。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 尘香拂马,逢谢女、城南道。秀艳过施粉,多媚生轻笑。斗色鲜衣薄,碾玉双蝉小。欢难偶,春过了。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 相关赏析 赏析 起首一句,点出主人公的居处所。“时闻有”,承上句,乃由于高墙缭绕、院宇深邃的缘故,而接下句则为人春眼之中的缘故...

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

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
朝代:元代 作者:纪君祥 原文: 冤报冤赵氏孤儿 楔子 (净扮屠岸贾领卒子上,诗云)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当时不尽情,过后空淘气。某乃晋国大将屠岸贾是也。俺主灵公在位,文武千员,其信任的只有一文一武:文者是赵盾,武者即某矣。俺二人文武不和,常有伤害赵盾之心,争奈不能入手。那赵盾儿子唤做赵朔,现为灵公附马。某也曾遣一勇士鉏麑,仗着短刀越墙而过,要刺杀赵盾,谁想鉏麑触树而死。那赵盾为...

谢亭送别

谢亭送别
朝代:唐代 作者:许浑 原文: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独自离开了那西楼。注释(1)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泛指送别歌。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

【双调】快活年_袅袅婷婷似

【双调】快活年_袅袅婷婷似
朝代:元代 作者:未知作者 原文: 袅袅婷婷似观音,则少个净瓶。玉笋轻舒整乌云,宝髻偏相美。脸儿多风韵,多风韵。  款撒金莲懒抬头,直恁么害羞。小小鞋儿四季花头,缠得尖尖瘦。推把衫扣,把衫扣。  眼角眉尖送春情,直恁志诚。款步轻移暗传情,不能够相侵近。两下里成孤令,成孤令。  暗想多情不良才,风流般相态,病枕着床几时和谐。天若知其爱,敢也和天害,和天害。  雁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