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在这里应读“xiàn”而不读“jiàn”。全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诗歌以落叶“送”寒, 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s.aguanjie.com/15482.html

【中吕】醉高歌过喜春来

【中吕】醉高歌过喜春来
朝代:元代 作者:顾德润 原文: 宿西湖 梅花飘雪漫山,杨柳和烟放眼。画船稳系东风岸,金缕朱弦象板。 春融南浦冰澌散,酒醒西楼月影悭,一天星斗水水云寒。名利难,诗酒债且填还。 ...

忆少年·飞花时节

忆少年·飞花时节
朝代:清代 作者:朱彝尊 原文: 飞花时节,垂杨巷陌,东风庭院。重帘尚如昔,但窥帘人远。 叶底歌莺梁上燕,一声声伴人幽怨。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 相关赏析 评解 这首小词,宛转曲折地描写了春日怀人之情。作者把景与人融为一体。垂杨巷陌,东风庭院,又到飞花时节。重帘如昔,而窥帘人已远,勾起了绵绵情思。歌莺舞燕,更添幽怨。既是今日相思无益,悔当初不该相见。全词工丽和婉,情思缠绵。... ...

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

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
朝代:明代 作者:王守仁 原文: 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 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 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 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 雪满山城入暮关,归心别意两茫然。 及门真愧从陈日,微服还思过宋年。 樽酒无因同岁晚,缄书有雁寄春前。 莫辞秉烛通霄坐,明日相思隔陇烟。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高低不平的小路穿行于乱山之间,诸位贤人相送这么远真令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