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鉴赏

鉴赏

作者:佚名

  这首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人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给读者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还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给人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 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s.aguanjie.com/15411.html

经废寺(前半首一本作五言绝句)

经废寺(前半首一本作五言绝句)
朝代:唐代 作者:顾况 原文: 不知何世界,有处似南朝。石路无人扫,松门被火烧。 断幡犹挂刹,故板尚支桥。数卷残经在,多年字欲销。 作者介绍 顾况 顾况(约727—约815)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苏州海盐横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

霜月

霜月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注释⑴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⑵“...

浪淘沙·莫上玉楼看

浪淘沙·莫上玉楼看
朝代:宋代 作者:韩疁 原文: 莫上玉楼看。花雨斑斑。四垂罗幕护朝寒。燕子不知人去也,飞认阑干。 回首几关山。后会应难。相逢祗有梦魂间,可奈梦随春漏短,不到江南。 相关赏析 评解 此词所写的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他表面上似乎在替一位女子抒发怀念远客江南的的爱人的幽怨,实则是借此寄托北方人民怀念南宋朝廷的亡国之痛。... 作者介绍 韩疁 韩疁,生卒年不详,字子耕,号萧闲,有萧闲词一卷,不传...

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

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
朝代:唐代 作者:孟郊 原文: 道意勿乏味,心绪病无悰。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锦水有鲜色,蜀山饶芳丛。云根才翦绿,印缝已霏红。 曾向贵人得,最将诗叟同。幸为乞寄来,救此病劣躬。 作者介绍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