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句解

句解

作者:佚名

  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

  二句刻划出一个顾影自怜的少女形象。桐花,是当时女子的一种流行发式。词人笔下的女子极爱美,“争挽”桐花之髻,刻意要将众女子比下去。“两鬓垂”,是临池照影所自见。“小妆”之“小”,不是形容“妆”小,而是形容人的情貌。唐宋词常以“痴小”一词,形容痴情的妙龄女子。“弄影”之“弄”,见出自怜。上句既是“桐花”名髻,下句自不可以不是“小妆”、“清池”。三者皆清丽。“桐花”虽是发式,亦应时令。“桐花”二字,极有影响。清人王士祯《蝶恋花·闺怨》词有“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之句,为时人所激赏,因此获得“王桐花”的美誉。王桐花的灵感,或许来自这里。

  出帘踏袜趁蜂儿

  出帘,是掀起门帘而出。踏袜,是因爱惜春时,不忍践踏芳草,故着袜而出,以示轻柔。又曹植《洛神赋》用“罗袜生尘”,写女子步态轻盈,言“袜”固胜于“鞋”。趁,有追赶之意。蜂儿,即黄蜂。黄蜂,和粉蝶,都是春花的伴侣,是春天的象征。

  跳脱添金双腕重,琵琶拨尽四弦悲

  跳脱,即腕钏,是女子戴在腕上的手镯。“添金”之“金”字,是指“跳脱”的质地是金的,“添”字不是说“金”的成色有所增添,而是说腕上添了一双金跳脱。“双腕重”之“重”,自然也是说的金质跳脱分量很足,但“双腕”嵌在“跳脱添金”和“重”之间,是突出着跳脱之人的感觉。此句遣词手法颇讲究,正是周邦彦一贯的作风。“添金”之“添”,自是从无到有,暗示着人物身份发生变化。此句之“重”,与上片“小妆弄影照清池”之“小”、“清”,风神截然不同。上片乃写女子未嫁之前事,下片则写女子出阁之后,故相对于上片之痴小,女子之神情,至下片已是贵气而凝重。然而,富贵不掩其悲。琵琶者,乃女子常用之乐器,往往寄托悲情。文学传统中,昭君出塞也罢,白居易《琵琶行》也罢,都以琵琶表现女子之悲。《琵琶行》有“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之句,“琵琶拨尽四弦悲”自是从中花出,而“拨尽”二字,实则暗示女子心中有无尽之悲愁。

  夜寒谁肯剪春衣

  此句说出谜底。原来本篇是怀人之作,上下片之间有今昔之感。上片之痴小女子已嫁作人妇,贵则贵矣,然所嫁非人,陪伴她的自然是无尽的哀愁。而我(女子之旧情人)亦形单影只。夜寒之际,有谁肯为我裁剪春衣呢?今昔对比,徒有万千感慨。愈发觉得女子之好,内心也愈发酸楚。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s.aguanjie.com/13457.html

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撞钟浮玉山,迎我三千指。 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 我非个中人,何以默识子。 振衣忽归去,只影千山里。 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 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 参考翻译 注释 乡僧:指四川遂宁僧圆宝。 冰盘:指青瓷盘。唐陆羽《茶经》对青瓷有“如玉如冰”之评,言青釉温润的程度如玉似冰。 琥珀:言糖之色。《本草纲目》:“紫色及水晶色者为上,深琥珀色次之,浅黄又次之,...

论诗(五首)

论诗(五首)
朝代:清代 作者:赵翼 原文: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作者介绍 赵翼 赵...

【双调】清江引

【双调】清江引
朝代:元代 作者:马致远 原文: 野兴 樵夫觉来山月底,钓叟来寻觅。你把柴斧抛,我把鱼船弃。寻取个稳便处闲坐地。 绿蓑衣紫罗袍谁是主,两件儿都无济,便作钓鱼人,也在风波里。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山禽晓来窗外啼,唤起山翁睡。恰道不如归,又叫行不得。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天之美禄谁不喜?偏则说刘伶醉,毕卓缚瓮边,李白沉江底。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楚霸王火烧了秦宫室,盖世英雄气。...

点绛唇·咏梅月

点绛唇·咏梅月
朝代:宋代 作者:陈亮 原文: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孱云愁。格调还依旧。 相关翻译 注释 ①“水边”句:用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意。②小窗如昼:形容月光明亮。③雨僝(chán)云僽(zhòu):指风吹雨打。④格调:指品格。... 相关赏析 赏析 这首月下咏梅词,以梅言志,借月抒怀。上片写月下梅影,横斜水边。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