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犯·谢黄复庵除夜寄古梅枝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剪横枝”三句,写友人寄梅前情景。首两句化用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句。“翛然”,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此言古梅树生长在溪水傍,梅枝长得纵横飘逸,复庵将它从树上剪下来后,倒映溪中的梅枝影也即分成两截,但映在平静似镜的溪水中的梅影却显得更加空疏、自在。“小窗”三句,词人收到梅枝后的情景。言除夕夜词人收到了复庵寄来的古梅枝,就将它们放置在窗台上。梅花的清香给词人的居所带来了春的气息,独守广寒的嫦娥也将月光洒照在梅枝上陪伴词人共度除夜。“孀娥”,即嫦娥。因她弃夫后羿奔月,故称之孀娥。这里引神话传说,意谓嫦娥独守广寒宫凄凉孤苦,因而与同是孤苦一人独伴梅枝冷清清地过着除夜的词人同病相怜,所以洒照月光来陪词人共度除夜。“古苔”两句,点出一“古”字的特征。词人说:眼前的梅枝已有多年,你看它枝上长着泪痕似的斑斑白霜般的苔藓,它与我头上的苍苍白发互相映衬,足以使人相怜相惜了。这里“苍华”,既指梅枝上的斑斑苔色,也指词人的花白头发。“料浅雪”两句,补叙送梅情景。陆游有《咏梅》诗“孤城山驿初飞雪”句,及《卜算子·咏梅》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词人化用之。料想复庵派人沿着驿道,踏着浅雪,将梅花的清香一路散发在浅雪中的冻草上,紧赶而来,终于在除夜黄昏时送到了我家。上片以时间为序,叙述了友人黄复庵的寄梅枝过程,层次井然。

  “行云”三句,写梦中梅神。“行云”,宋玉《高唐赋》说,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里以行云指代梅神。“琼娘”,即是仙女许飞琼,相传是王母的侍女。此言词人好像在梦中见到梅神冰肌玉骨,身披素缟在风中翩翩起舞。句中“冰肌”、“窈窕”是梅枝的特征,也是将梅花拟人化。“残醉醒”两句,写词人梦醒后感觉。题曰“除夜”,故词人独酌伴梅枝守岁,因酒醉而作梦,梦醒后人却仍在幻觉之中。所以杨铁夫《梦窗词全集笺释》:“梦中见琼娘,方以为真美人,乃醒来闻翠禽声,方知原来是梅。”“翠禽”句,化用梅神传说,据《龙城录》说:“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天寒日暮,见林间酒肆旁舍一美人,淡妆靓色,素服出迎。赵师雄不觉醉卧,既觉,在大梅树上,有翠羽(翠鸟)啁唧其上。”词人即用这个传说,演化成一种人梅梦魂相交的意境。“寒泉贮”两句,写词人守岁伴梅达旦。“绀壶”,指插梅枝的天青色水壶。此言时间已过很久,连插着梅枝的壶中泉水也渐渐由冷变暖。只见青灯上的灯光也渐转暗,室外已泛出晓光,词人忽然感到又一个新年到来了。“但恐舞”两句,述惜梅之心。“玉龙”,本喻下雪,北宋张元《雪》诗:“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这里却是将蝴蝶与白雪的飞舞都用以比喻梅花的凋落,并像它们似的漫天飘舞。这是词人由惜梅而至担心,可见词人对梅花是爱惜备至。下片以词人的心理活动为序,写词人得梅枝后的思维过程。

  此词并不是纯客观的咏物,而是以拟人化的手法托物寄情。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s.aguanjie.com/12954.html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作者介绍 苏轼 苏...

守睢阳作

守睢阳作
朝代:唐代 作者:张巡 原文: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

垂钓

垂钓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相关翻译 注释 1.“临水”之“水”和“江叟”之“江”均指浔阳江,即长江在九江市的一段。2.甲乙第:指科举考试录取时所评定的等第,第一等为甲第,次等为乙等,应考中式称为“登第”。3.承明庐:原为汉代承明殿旁屋,侍官值宿所居之屋为庐,后因以入承明庐为入朝或在朝为官的典...

卜算子(饮酒败德)

卜算子(饮酒败德)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盗跖傥名丘,孔子还名跖。跖圣丘愚直至今,美恶无真实。 简册写虚名,蝼蚁侵枯骨。千古光阴一霎时,且进杯中物。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