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鉴赏二

鉴赏二

作者:佚名

  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春夜洛城闻笛》一,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

  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

  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倒颇能显现李太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s.aguanjie.com/12600.html

牧歌

牧歌
朝代:清代 作者:孙原湘 原文: 上牛坐,伏牛卧,牧童光阴牛背过。 牛尾秃速牛角弯,牛肥牛瘠心先关。 母呼儿饭儿不饭,人饿须知饲牛晚。 放之平泉,以宽牛劳; 浴之清浅,以息牛喘。 牛能养人识人意,一牛全家命所寄。 阿牛牵牛去输租,劝爷卖牛宁卖吾。

西河·大石金陵

西河·大石金陵
朝代:宋代 作者:周邦彦 原文: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南朝金陵兴盛的情景,而今谁还能记忆呢?江岸环绕着髻鬟似的山峰相对耸...

清平乐·烟轻雨小

清平乐·烟轻雨小
朝代:宋代 作者:晏几道 原文: 烟轻雨小。紫陌香尘少。谢客池塘生绿草。一夜红梅先老。 旋题罗带新诗。重寻杨柳佳期。强半春寒去后,几番花信来时。 参考翻译 注释 [1]紫陌:多称京城的道路。香尘:芳香之尘。 [2]谢客:南朝宋谢灵运小字客儿,时人称为谢客。[3]强半:过半。[4]花信:春花开时,有风应期而来,称花信或花信风。…… 参考赏析 鉴赏 这是一首伤春惜别的词。上片写春光归去匆匆,一夜细雨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