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原文: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

相关赏析

鉴赏

组诗《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其一】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

作者介绍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从军行七首 | https://gs.aguanjie.com/1254.html

言志·不炼金丹不坐禅

言志·不炼金丹不坐禅
朝代:明代 作者:唐寅 原文: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相关翻译 注释 炼金丹--指修仙求道。从禅--信佛念经。商贾--经商。耕田--务农。写就青山卖--指卖画。... 作者介绍 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

【双调】祆神急

【双调】祆神急
朝代:元代 作者:未知作者 原文: 珠帘闲玉钩,宝篆冷金兽。银筝锦瑟,生疏了弦上手。恩情如纸叶薄,人比花枝瘦。雕鞍去,眉黛愁。数归期三月三,不觉的又过了中秋。 ...

天净沙·夏

天净沙·夏
朝代:元代 作者:白朴 原文: 云收雨过波添, 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 玉人罗扇轻缣。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平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纱帐中的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时光。 注释簟(diàn):竹席  缣(jiān):细绢... 相关赏析 ...

初晴游沧浪亭

初晴游沧浪亭
朝代:宋代 作者:苏舜钦 原文: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云儿浓厚,遮掩天空,时晴时阴,天气也暖和。帘内无人,日色暗淡,花丛、竹丛一片寂静,不时从中冒出几声小鸟的对鸣声。注释⑴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镠的花园。五代末此处为吴军节度使孙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