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日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所谓“社日”,是古时候人们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民俗中有春秋两祭,称为春社和秋社。从的内容上看,我们不难发现,王驾的《社日》显然写的是春社。

  诗的起笔两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从村居风光着墨,“稻粱肥”叙写的是庄稼的长势,一个“肥”字,跃然纸上的是丰收的景象,而孕育其中的则是农人的喜悦。一片风景何尝不是一种心景,诗人以“肥”字统摄全诗,笔触也渐渐由村外的靓丽风光移至村内,“豚栅鸡栖”,说通俗一点,就是猪归圈,鸡回巢。诗人信手拈来,借这农村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生活场景,以六畜的兴旺渲染出节日的喜庆气氛。在这里,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山野的自然景观,还仿佛可以嗅到裹杂着的泥土气息,听到那久违的鸡鸣犬吠。见猪见鸡,而唯不见人。农人家家“半掩扉”,“半掩”可见民风的淳厚,很有点“夜不闭户”的太平安宁之气。然而,人又去哪儿了呢?这样又构成了一种悬念,极为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诗人并没有将笔墨集中于“社日”表演的热闹场面,而是把“聚焦点”集中于“社散”之时。桑树、柘树的影子斜斜的,长长的,既是夕阳余辉的照射,又是农人心境的体味,“桑柘”还暗示出了山野蚕业的火红,可见诗人用语的艺术匠心。“家家扶得醉人归”,结句造语奇峰突起,更是神来之笔,可谓全诗的精髓之所在,大有点铁成金的妙用。正因为有了这“醉”,前文的“肥”,也就落到了实处。因“肥”而“醉”,又因“醉”而映衬了“肥”,“肥”的是庄稼,“醉”的是农人的心呀。同时,“醉”还扣住了“社日”的正题,衬托出社日的盛况。

  诗人未有一字正面写社日,却通过一些极富有农村生活情调的画面勾勒,诸如“稻粱肥”、“醉人归”和“豚栅”、“鸡栖”,烘托出山村节日的欢乐,反映的却是农人辛勤劳动带来的富裕生活。

  全诗朴实、真切,无一丝刻意雕琢之痕迹,犹如一幅淳朴而又情趣盎然的乡村风俗画。它不同于近乎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具有现实意义的田园生活。可以说,它是晚唐诗中的别具一格之作。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s.aguanjie.com/12359.html

月下独酌四首

月下独酌四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另版本“相”为“同”)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

【正宫】小梁州

【正宫】小梁州
朝代:元代 作者:张可久 原文: 春游晚归 玉壶春水浸晴霞,景物奢华。彩船歌管间琵琶,青旗挂,沽酒是谁家?【幺】夕阳一带山如画,数投林万点寒鸦。曲水边,孤山下,游人归去,明月管梅花。 分得金字 涌金门外小壶天,骏马金鞭。屏山金翠画龙眠,金莲啭,金柳曲阑边。【幺】金波满捧金杯劝,舞春风半趄金莲。金缕衣,金罗扇,五人金钏,醉上戗金船。 避暑即事 两峰晴翠插波光,十里横塘。画楼帘影挂斜阳...

【双调】驻马听

【双调】驻马听
朝代:元代 作者:白朴 原文: 吹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弹 雪调冰弦,十指纤纤温更柔。林莺山溜,夜深风雨落弦头。芦花岸上对兰舟,哀弦恰似愁人消瘦。泪盈眸,江州司马别离后。 歌 白雪阳春,一曲西风几断肠。花朝月夜,个中唯有杜韦娘。前声起彻绕危梁,后声并至银河上。韵悠扬,小楼一夜云来往。 舞 凤髻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