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桥望春赏析

赏析

作者:佚名

  唐代的东都洛阳,是仅次于京都长安的大城市。它前当伊阙,后据邙山,洛水穿城而过,具有“天汉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就是因此而得名。天津桥一带,高楼四起,垂柳成阴,景色宜人。唐代帝王为了享乐,经常幸临东都。唐高宗一生先后到过洛阳七次。武则天在位期间,除回长安住过两年外,均在这里度过。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两遭兵火,破坏严重,而唐朝也自此一蹶不振。到了742年——756年期间(天宝年间),帝王不再来到这里,旧日的宫苑便日渐荒废了。所以,洛阳城的兴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雍陶生活在晚唐时期。此时,唐王朝国势日衰,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有感于盛衰兴亡,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减当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事已非。诗人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已经变得一片寂寥,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说史事,不发议论,诗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诗人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诗人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这种强烈的对比,很自然地表现出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的景象。这正是以乐景写哀愁,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比起直抒胸臆的手法来,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全诗处处切合一个“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荒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难以诉说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韵,是全诗最精彩的一笔。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 https://gs.aguanjie.com/10911.html

草堂

草堂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焉知肘腋祸,自及枭獍徒。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 谈笑...

杂剧·西游记·第五本

杂剧·西游记·第五本
朝代:元代 作者:杨景贤 原文: 万里韶光应节来三天宝箓彻明开 分明龙女擎珠出疑是仙人带月回 第十七折女王逼配 (唐僧引孙、猪、沙、马上,云)自离了黑风山,来到女人国。孙行者,女人国里何好?(行者云)师父,弟子铜筋铁骨,火眼金睛,钅俞石屁眼,摆锡鸡巴。师父若怕拚,我做弟子不着。(唐僧云)既到此间,怕得许多?只得向前。通关先打去了,俺入城去来。(下)(女人国王上,云)子童女人国王。俺一国无男...

【越调】寨儿令 戒嫖荡

【越调】寨儿令 戒嫖荡
朝代:元代 作者:刘庭信 原文:   撅丁威凛凛,鸨儿恶哏哏,摇撼的个寨儿吸淋淋。着你遍体参参,冷汗浸浸,手儿脚儿立钦钦。怕不出落着凤枕鸳衾,包藏着摘胆剜心。学调雏黄口岑,初出帐小哥婪。怎当地,风月担儿沉。  没算当,不斟量,舒着乐心钻套项。今日东墙,明日西厢,着你当不过连珠箭急三枪。鼻凹里抹上些砂糖,舌尖上送与些丁香。假若你便铜脊梁,者莫你是铁肩膀。也擦磨成,风月担儿疮。...

寄人

寄人
朝代:唐代 作者:张泌 原文: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相关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别梦中隐约来到了谢家,徘徊在小回廊栏杆底下。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注释⑴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⑵“小廊”句:指梦中所见景物。回合:回环、回绕。阑:栏杆。⑶“多情”句:指...